吉林动画学院民航学院
School of Civil Aviation
phone

0431-85285659

民航之翼

您现在的位置: > 民航之翼 > 航空史话 > 正文

返回首页

中国无人机之父的“航空报国梦”(2)

作者:admin

来源:吉林动画学院民航学院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30日

    推动高校改革退休后30年9手天日工作6小时

    1979年,范绪箕调上海交通大学任副校长,第二年任校长、校学术委员会主任,1984年起退居二线。他积极推行教育改革,活跃和深化了学校的教学、学术工作;提倡对交叉边缘学科的研究,组织了跨系的学科委员会;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成立了培养师资办公室,并联系安排选送大批优秀青年教师、学生出国深造;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大大地推动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对外工作。

 

 

  钱学森为范绪箕拍摄的照片

  他担任领导职务的5年,正是上海交通大学启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当时的校领导班子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创造了高校改革中的数个第一:第一个走出国门开展对外交流,开启了“中美高等教育交流的破冰之旅”;第一个接受海外捐赠建图书馆,开高校引进外资先河;率先进行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建立了一批高新尖端学科…上海文大的改革实践和成果,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肯定。改革经验被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而在办学上,范绪箕主张按照学生的爱好和特长进行教学,提出对刚入学的学生实行导师制,发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专业。他还鼓励发展新的跨学科专业,推行启发式教育。

    1983年,范绪箕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挑选了38位成绩优异的交大学子出国留学,并为每位学生选学校、选专业,选导师,这一举措在当时是突破性的。

    后来,被挑选出来的38位“世行生”都学有所成,成为各自领域的佼佼者,包括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赵峰、密歇根大学教授倪军、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姚一心等。

    1984年,范绪箕退休,作为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导者之一,他对中国热应力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时,尽管已卸去上海交大校长职务,但范绪箕却并未“解甲归田”。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和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中。他说:“职务上我已经退休了,但我的工作则刚刚开始。”
    从那时起的30年来,范绪箕仍每天坚持工作6小时以上。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撰写论文.与学生们讨论科研问题,参加活动与青年学子分享自己的科研心得··工作让他快乐、健康、充实。

    92岁时,范绪箕开始研究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在高温应力以及断裂疲劳、振动、损伤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92岁和96岁,他分另L完成两篇高水平论文。而当他百岁时,还在梦想着,如何将纳米等热防护材料技术应用到神舟飞船上。
    致力于热应力学科受国际同行广泛关注
  
  从1962年起,范绪箕一直致力于热应力学科的发展,主持建成热应力模拟试验设备,完成了国家许多重要热强度实验项目,开拓了我国在该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1979年后,他在上海交通大学组织成立热应力研究室,致力于热应力设备研制、热应力问题的研究。他指导研究生对热应力祸合理论、焊接相变问题、热测试方法、复合材料热应力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他提出的物性测定方法,被美国国家标准化和技术研究院出版的((Thermal Expansion of Soilds))(固体热膨胀)采用。

    范绪箕还领导研究室完成了国内和“热结构与热应力研究”等科研任务,他在航空、教育事业万面的贡献和在热应力学科的成就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1983年8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的第树届国际冲击波及激波管会议上,范绪箕应邀作了“中国在激波管方面的研究状况”的大会报告.他还是该国际会议主席团成员和特邀顾问,先后应邀在澳大利亚国家航空研究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密尼苏达大学、普渡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讲学。

    从1996年起,范绪箕开始研究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他在国内率先开展热应力理念和实验应用方面的研究.并在高温应力、蠕变、焊接相变以及断裂疲劳、振动、损伤等诸多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目前我国神舟飞船使用的是烧蚀热防护,飞船返回地球后返回舱表面看上去像被火烧过一样,范绪箕梦想将纳米等热防护材料技术应用到神舟飞船上,让神舟飞船“看起来更美”,而且能够像航天飞机一样往返起降。

    研制无人机“这是我一生的理想”

 
   2012年,在珠海举办的第九届中国航展上,中国多种世界先进水平的  “无人机”集体亮相,获得中外人士的广泛关注。而作为最早提出研制无人机的科学家,范绪箕教授也再一次出现在人们视野中。

    当时,中外媒体纷纷询问这位被称为中国“无人机之父”的科学家有何感想,范绪箕感慨地回答称:这是我一生
的理想之一,我非常高兴地看到理想在变成现实。

    范绪箕对“无人机”的研究从未停步。在世时,他的办公室里,一直陈列着无人靶机、“歼十”“飞豹”、ARJ21支线飞机、“天宫一号”的模型,无声地“诉说”着这位百岁老人的喜悦和牵挂。

    早在1958年,范绪箕就提出了研制无人驾驶飞机的构想,根据钱学森的建议,结合国家导弹研制计划的需要来研制靶机。
    靶机是一种用于打靶训练的专用无人驾驶飞机,它具有造价低、重量轻、飞行时不受人体生理条件限制等特点上世纪50年代,靶机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而在我国还是空白。

    在“以任务带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思想指华下,范绪箕开始着手实验室建设。他抽调人员组织成立研究室,建成了亚跨超风洞、三轴飞行模拟转台等关键实验设备,先后研制了“南航一号”拖靶机和“南航二号”超音速靶机,并在此基础上演变为“长空一号”无人靶机。

    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仅锻炼提高了教师队伍,而且推动了南京航空学院科学研究的发展南航成立了无人机研究所,相继研制成功的“长空”系列靶机满足了国防建设的需要。

    在当时,为了加快研制靶机,钱学森为范绪箕提供了风洞图纸,还提供了一批当时紧缺的钢板。

    谦称自己是“推磨小驴”

  
  在学生眼中,范绪箕是“很有亲和力的严厉师长”,他在科研上的认真和严谨出了名,但对于新思路新方法又总有开放的心态。

    在生活上,范绪箕又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朋友。身体好时,几乎每年春节前,他都会请学生们到家甲吃饭,亲自“买汰烧”;他还倾其所有捐助家庭困难和重病的实验室助手,他说自己  “知足常乐”“没有家累,思维单纯”。

    健在时,回顾自己的百年岁月,范绪箕总是谦虚地把自己比喻成.,一头推磨的小驴”。范绪箕在不同的时代顺应历史的要求。勤勤恳恳地推动自己的磨盘。

    两年多前。100岁的范绪箕教授每天早晨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当天的科研动态,然后去实验室做实验。去年实验室刚刚购买了一台光学仪器。他还在研究这台仪器的光学性能。

    他每天的生活很规律,早晨起床后就吃面包喝牛奶,晚卜回家就自己简单做个汤或者蒸条鱼,中午吃两个包子,再加上自己前一天晚上做的菜。天冷的时候就吃个苹果,天热的时候加根黄瓜再吃点番茄。晚上就看看书、看看电视。
    他一直很关注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和发展,他曾经说道:“我们如今人力强了,年青一代的航空界人成长起来,国力也强了,所以才有了自己制造大飞机的可能性。我们国家要造自己的客机、最关键的就是发动机,大型客机的发动机非常复杂,很多航天人为此不断努力,结果都未能如愿。光是大飞机发动机涡轮叶片的制造就曾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好在如今我们国力强盛了,科技进步了,才有了攻克这此难题的可能性。”